2017年4月28日下午4点,国际教育学院特邀武汉大学教授朱宾忠与武汉体育学院来华留学生们分享了中国儒家代表孔子及其《论语》的基本思想,并阐释了孔子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在朱教授的解说下,留学生们与之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收获颇多。本次讲座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杨梅主持。
朱宾忠,武汉大学教授,博士,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英文系系主任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英语广场•学术研究版》副主编等。
“Confucius and His Basic Thoughts in the Anecdotes ”,朱教授以孔子生平(Bio)作为开篇首语,展开了此次孔子及其思想文化交流会。为此,朱宾忠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体院留学生进行讲解,即“Bio、Several Anecdotes、Confucius and His Ideas Expressed in the Analects”。
【Bio】——诸子百家,圣人之道,万世师表
朱宾忠教授谈道,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于其而立之年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后人称之为“七十二贤”。
朱教授通过阐述孔子的一生事迹,进而对孔子思想进行铺叙展开,以此来解析《论语》中的精华思想。
【Several Anecdotes】——于之奇闻轶事,衍见思想于孔
当谈到孔子《论语》思想时,全场气氛逐渐开始活跃起来。朱宾忠教授利用Several Anecdotes来进行趣味化的讲解,谈孔子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与此之外,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让不取金。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私学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朱教授此时引用经典学习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告诫留学生们,学习是个长期的实践行为活动,要做到学要思考,反复温习来引发新的思想等。
【Confucius and His Ideas Expressed in the Analects】——“仁”
朱教授说,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
的仁爱奠定基础。
当谈孔子“仁爱”思想之后,朱教授补充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最后,关于孔子《论语》中的思想,留学生们就自己对其的见解与朱教授展开探讨,并积极与之交流沟通与讲解,互动频繁,获益匪浅。